国有六大行“行长天团”聚首2020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 共话行业变局与使命

时间:2020-09-23 21:24:46
中国投资者关系网

 

 

  9月23日,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20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正式启幕,本届论坛主题为“未来银行之路:变局与使命”。本届论坛聚齐国有六大行“行长天团”:工商银行行长谷澍、农业银行副行长崔勇、中国银行行长王江、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交通银行行长刘珺、邮储银行行长郭新双出席并致辞。

  谷澍谈普惠金融:不仅要做好,更要做持久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在本次论坛上分享了他对于完善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谷澍表示,从长期看,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足的特点没有改变,发展普惠金融的机遇和空间仍然非常大。为此,商业银行有必要从改革创新、科技赋能和加强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匹配能力。

  “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就发展普惠金融作出重要的决策部署,监管部门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商业银行也把发展普惠金融作为服务好实体经济、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谷澍说道,“今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更是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因此,普惠金融不仅要做好,更要做持久。” 

  结合工商银行的实践,谷澍表示,发展普惠金融在商业上也是可持续的,工行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二是加强科技应用,提升风控能力;三是不断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提升。

  谷澍介绍,上半年工行普惠贷款增加1684亿元,增幅35.7%,超额完成全年高于40%的序时进度。在贷款投向上,累计为33万户复工复产小微企业发放贷款5300亿元;为1.9万户小微企业提供“首贷”服务;信用类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95%。

  当前,国际上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新冠疫情进一步冲击全球经济,加大了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使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成本上升。

  “稳企业、保就业,就是保银行、稳金融。从长期看,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足的特点没有改变,发展普惠金融的机遇和空间仍然非常大。为此,商业银行有必要从改革创新、科技赋能和加强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匹配能力。”谷澍表示。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从四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二是进一步增强风控能力;三是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四是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崔勇谈金融科技:勇立时代潮头,方能开创未来

  农业银行副行长崔勇在本次论坛上的发言主题为《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崔勇表示,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和经营管理发生了颠覆性变革。

  “纵观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有两个变局关键节点。一个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上实现脱胎换骨的股份制改造,这是体制转型节点;另一个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的数字化转型,这是科技转型节点。”崔勇表示。

  崔勇认为,“十四五”期间,金融科技对银行业赋能的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商业银行必须把握好三个大的变局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崔勇提出“把握三个大趋势”:一是把握好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二是把握好客户数字化需求爆发增长的大趋势;三是把握好金融数字化竞争升级的大趋势

  崔勇表示,顺应科技革命进程、客户需求变化、市场竞争升级的发展趋势,农业银行于2019年初制定了“推进数字化转型再造一个农业银行”战略,提出按照“互联网化、数据化、智能化、开放化”思路,打造客户体验一流的智慧银行、“三农”普惠领域最佳数字生态银行。

  “数字化转型战略分两步实施,即用2年时间实现数字化转型开题破局,再用5年时间对农行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的系统化再造。通过全行上下协同作战、攻坚克难,2019—2020年,农行数字化转型已实现开局破题阶段的预期效果,在做优产品、做活渠道、做精营销、做全场景、做实基础等五个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崔勇称。

  王江谈变局下的新使命:银行业要勇担重任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叠加各种政经因素,银行业经营发展面临重大变局与挑战。在中国银行行长王江看来,银行业要把握好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和防控风险间的关系,适应后疫情时代经济金融新变局,推动银行业稳健发展。

  王江指出,银行业要勇担重任,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银行业是顺周期行业,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经济衰退期银行若采取‘惜贷’策略,会进一步加速经济下行。面对后疫情时期经济衰退的严峻挑战,中国银行业要多措并举,全面支持复工复产,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在谈及如何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时,王江指出,银行业要从变局中开新局。王江表示,本世纪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盈利和资本实力不断提升。从资产规模看,中国银行业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体系,但在营运效率、管理水平、产品服务等方面与国际领先同业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疫情冲击下,全球银行业格局迎来新一轮调整。中国银行业要苦练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王江如是说道。

  一要优化市场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王江指出,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市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银行违规跨区域开展业务,通过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套利,弱化了支持实体经济质效。中国银行业要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促进银行公司治理水平提升,打造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

  二要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开放。疫情造成了人员、物流的阻碍,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面临重塑。王江表示,“双循环”格局下,中国银行业应围绕区域发展需求,提高产品研发能力,以金融服务助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发展,促进国内大循环;同时,也应优化海外布局,提升在跨境融资、现金管理等领域业务能力,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让人类社会认识到生态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中国银行业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2020年6月末,主要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6.3%,不良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民共识与实践。王江认为,未来,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将履行赤道原则、气候债券标准等绿色金融国际规则,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银行发展战略和业务执行。

  刘桂平谈挑战与抉择:未来已来,“大象”可以起舞

  百年大变局孕育时代变迁,时代变迁引发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催生产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并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进步。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在此次论坛上分享了他对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与抉择的有关思考。

  刘桂平表示,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由理论导入期快速进入产业拓展期,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科技大爆发、产业大变革、模式大创新的数字经济时代。未来银行将面临何种重大挑战?未来银行须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未来银行该如何运营管理?这些都成为商业银行无法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刘桂平指出,在数字经济大潮中,千行百业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银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更是首当其冲,面临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科技应用、组织架构方面的重大挑战。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刘桂平认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肩负的使命更加艰巨、经营环境更加严峻,必须认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弱项,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主动把握时代变迁的脉搏,加快推进数字化经营,着力提升四方面的能力,即数字思维能力、数据应用能力、场景运营能力和敏捷响应能力。

  结合建设银行经营实践,刘桂平说道:“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挑战前所未有。今年以来,建设银行积极探索数字化经营模式,经受住了内外部环境剧变、经济增速急剧下滑、三期叠加压力增大、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等因素影响的压力测试,取得了数字化经营的初步成果,增强了数字化经营的信心决心。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鼓足勇气、直面问题、持续创新、勇于探索,‘大象’是可以起舞的。”

  刘珺谈金融科技:不是简单赋能,而是重塑和哺育

  在本次论坛上,交通银行行长刘珺分享了他对于金融科技这一“老话题”的新思考。刘珺表示,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金融和科技互相赋能、共生发展,不断重塑着现代银行的面貌,既有累进,也有颠覆。

  在刘珺看来,金融科技(fintech)从概念到产品、从理论到实践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即便不是光速,也远超摩尔定律预测的衍进时长。论及金融科技,常规思路是科技嫁接于金融之上,金融为主,科技为辅,但是这次真的不一样。

  “金融与科技的关系不一样,不仅是范式变化(paradigm shift)和结构变化、不仅是划时代变化(epoch-making),而且是一种新范式(a new paradigm)、一个新时代(a new era)。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核是智慧生产,是一切皆互联,而与之对应的金融更是网络化、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的科技先行者。金融与科技已无分野,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行且一体化’,共同应对时代变化并给出一致的答案:那就是金融科技。”刘珺说道。

  在谈及金融科技的变与不变时,刘珺指出,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加速度的,对金融的作用尤其明显。金融科技的本质是否改变抑或科技是否改变金融的本质尚难定论,但“本质”自身在发生变化,今时之金融已非往昔之金融,无论内因还是外因,无论质还是量。

  刘珺进一步指出,科技至上主义不可取。科技取金融而代之并非符合逻辑的选项,二者的有机融合才是大方向。“其实,科技的瑕疵和技术的缺陷始终存在,不仅很多,而且多为新问题,如网络安全、信息泄露、网络病毒、数据质量、信息降噪等,还不包括未知的不可预见的风险。”刘珺称。

  基于超大的市场规模和用户基数,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大金融科技市场,但是中国的金融科技应用端远强于技术端仍然是显著特征。未来的金融科技将如何发展?刘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科技之于金融,将不仅是赋能,更是重塑。如对经营模式的重塑、对价值曲线的重塑和对技术架构的重塑。

  “科技创新是时代进步的驱动力,进步本身就是在创造无限的可能,同时克服无数的危机。约翰·希克斯曾说过: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或许这一论断曾经成立,但在数字经济时代,在‘一切皆互联’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金融与科技一定会融合并进,数字之于金融是血液;数字化之于金融,是基因;科技之于金融,不是简单的赋能或催化,而是重塑和哺育。”刘珺表示。

  郭新双谈新零售:从“量变”向“质变”

  邮储银行行长郭新双在本次论坛上以《商业银行拥抱新零售》为题发表致辞。郭新双表示,数字化已经成为银行业新零售转型的重要引擎,商业银行持续深化数字化经营理念,从客户视角出发,重新梳理和定义客户旅程,持续推动敏捷开发、端到端的数字化流程再造,着力构建数字化经营新模式。

  “零售银行业务的变化更为突出,零售业务转型发展正在从‘量变’转向‘质变’。” 郭新双说道,“从‘量’来看,2019年美国四大银行(摩根大通、富国银行、花旗集团、美国银行)零售业务板块收入占比保持较高水平,平均为47%。我国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板块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39%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46%。从‘质’来看,零售业务发展正在向新零售转型,服务方式、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郭新双指出,新零售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总体来看,国内外零售银行发展所处阶段有所不同,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居民去杠杆,零售银行业务收入占比有所下降,国内还处在零售银行板块收入占比上升的阶段,但在新零售发展方面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和趋势。

  一是个性化。郭新双指出,金融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特点更加突出,客户越来越强调自身体验,客户体验已成为银行业新零售服务的核心,银行服务正在从“产品驱动”转向“客户驱动”。商业银行利用数据分析来辅助决策,根据客户画像和偏好区分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忠诚度、活跃度。

  二是数字化。郭新双表示,数字化已经成为银行业新零售转型的重要引擎,商业银行持续深化数字化经营理念,从客户视角出发,重新梳理和定义客户旅程,持续推动敏捷开发、端到端的数字化流程再造,着力构建数字化经营新模式。

  三是场景化。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跨界合作、构建金融服务生态圈成为新零售的突出特征。头部互联网企业率先建立丰富的场景、庞大的生态体系。商业银行通过自建平台或开放合作,将金融服务有机融入客户生产生活场景,全方位打造场景金融,增强客户引流和粘性。

  四是轻型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流程更加自动化、智能化,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创新,流量经营与价值输出能力不断强化,新零售呈现出轻资产、轻资本、轻成本的“轻型化”特征。

  郭新双表示,自成立以来,邮储银行紧跟国家战略,立足于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充分发挥深度下沉、覆盖广泛的网络优势和6亿个人客户的庞大基础,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郭新双建议,商业银行做好新零售,应坚持理念、初心和底线“不动摇”,还要做到客户、渠道和产品“全转型”,同时要实现技术、风险和机制“新转变”。“商业银行拥抱新零售,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既是自身转型发展之需,更是时代发展之需、社会发展之需,我国商业银行的新零售转型之路定会越来越宽。”郭新双说道。

精彩推荐